查看原文
其他

豆瓣8.7的时代良心,终于有人拍出来了

中国阅读 2021-04-14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化咖 Author 蓝曼卿

/中国阅读 享受悦读好时光/


中国阅读 CHINA·READS

本文经文化咖(微信号:cultureka01)授权转载

作者:蓝曼卿


最近,去世29年的三毛上了热搜。


作为一个著名作家,三毛有着众多的读者,她的故事、她的人生都是一部传奇之书,让人忍不住想要拜读。


作家、知识分子一直以来被视为时代的良心。


他们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,用动人的笔触记录着波诡云谲的生命;


然而,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呢?


我们常常在脑海中勾勒他们的形象,他们的生活,他们的日常……


终于,有一部纪录片,将“作家”这个神秘的群体带入到我们的视野中——


《文学的日常》



一经推出,便广受好评,首集播出就在豆瓣打出了8.7分的高分。

马原、马家辉、麦家、阿来等5位知名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一位好朋友,边走边聊;


他们一起看风景,谈生死、世道人心、故乡、青春叛逆等话题;


以文学照亮日常,映射出名人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。



总导演王圣志在接受采访时说:


“在短视频、快节奏、浅阅读的时代,我们创作了一个慢节奏、深思考的长纪录片,这对于导演和观众都有难度。”

但很显然,王圣志做到了,而且很完美。

按照我们常规的想象,作家应该是坐在自家书斋奋笔疾书,在弥漫着满是大部头的书架上搜索一本本书籍阅读……


这样的行径确实很“作家”,但太过刻板,他们好像都是同一副面孔。


群体之下,看不见他们个体的鲜活灵动。

在《文学的日常》中,出镜的作家都是活动起来的,甚至还有点“话痨”,却不是急吼吼地抖机灵。

比如,第一集中的作家马原

马原,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,和余华、格非等人一起被归纳为“先锋文学五虎将”。



他所运用的“叙事圈套”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“以形式为内容”的风气,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。

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,在2008年,他检查得了癌症。

马原坦言:


“世界上每天有无数人面临生老病死,但降临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,改变仍然是巨大的、不可逆的。”

面对“死亡通告”,他以一种英雄式的孤独告别过往,回归自然:


一家人从喧嚣的上海搬迁到云南西双版纳。

在姑娘寨,马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理想国”,亲手建立起了九路马堡书院。

全木结构的八角屋书房,每个方向有一扇窗,每一扇窗外都是不同的风景。

每一间房屋都用托尔斯泰、乔伊斯、普鲁斯特、弗吉尼亚·伍尔芙等文学大师来命名。


马原用自己的“城堡”让每一个写字之人有了终老之地,也让每一颗思索的心找到了栖息之处,不再漂泊流浪。

这让人不禁感慨,“真美好啊”,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,马原“住”在了文学中。

毕竟博尔赫斯曾说,如果有天堂,那它就是图书馆的模样。



生活在人间天堂的马原,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,成了一个健康的人。

其实,生活在这样一个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绝妙环境中,谁人都会心情舒畅,病魔退却。

作家马原的日常,和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:日常生活、娱乐,以及工作,只是工作内容是阅读和写作。



而娱乐方式则是和一家人穿梭在山川古树之中。

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,每棵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,它们有着自己的智慧:


任何灾难来了都可以躲,你都可以离开这个灾难;但是树没处躲没处藏,风霜雨雪它都得硬挺着。

深处茂林修竹之间,马原汲取着大地给予的养分;同时,也发出感慨:


如果地球曾经是属于众生的,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众生的主宰?这是一个极不平衡的一个格局。

人类并非万物灵长,“应该学会和众生和平共处”。 



余华跟马原是多年的老朋友,他曾说过马原身上始终保持他的一个优点,就是幼稚,有孩子气。


或许可以换一种表达,在马原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的“赤子之心”。

他关注生命,不是圈囿于人类自身,而是整个地球生命体;


他隐居山野,藏于虚幻,却慧眼独具对现实看得真切;


虚实之间,死生之间,他用充满力量的文字感染着每个读者。

经历了人生的曲曲折折,马原相信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劫数,“但只要结局好,就一切都好。



和幽居田野之间的马原不同,马家辉属于闹市中人。

在香港文坛,他被人称为马爷。林青霞则评论他:“香港有了马家辉,将会是一座华丽而温暖的城市。

作为《明报》的副主编,他负责的副刊《世纪》以颇具公信力的政治专栏,以及文学、文化、艺术等涉猎广泛的深度文章,在一众俗气的香港大众媒体中,独树一帜。

2016年,马家辉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龙头凤尾》,先后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奖、香港书奖等奖项。



云南姑娘寨让马原得以重生,马家辉的江湖则是在湾仔。

“我在湾仔长大,至今仍喜自称‘湾仔人’,把湾仔视为故乡。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回味……”

你在自己的故乡如何生活?马家辉同样如是。

和好友焦元溥相约的第一站,就是文武庙,一座1847年就已矗立在香港土地上的庙宇。

这座小庙见证了香港开埠史上的“无间道”戏码,后来更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征;


直到现在,人们依然会来这里上香拜祷。



面对镜头,带着一幅墨镜的马家辉,直言不讳自己的生活隐秘;


在祭拜时也会希望自己的新作大卖,真是率性,毫不做作。

闲庭漫步在香港街头,叙述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,讲民国沧桑、中年体悟、社会洞察、时事观点……

他和街头的商贩彼此熟稔,在甜品店买甜品在街上大快朵颐,完全不顾形象;


在旖旎交织的湾仔茶餐厅,推杯换盏,和餐厅老板闲谈过往旧事,甚至和老板父亲都有过交往。

似乎只有日常,并没有任何文学的况味。


可就是这稀松平常的日常,才构建起了马家辉的“江湖”,也才有了他笔下的江湖恩仇。



正如马家辉所说:


“亲身经历的,耳朵听来的,眼睛读到的,或悲凉或哀伤,或欢欣或荒唐,或关乎背叛,或诉说忠诚,都离不开修顿球场和四周的街道。”

创作要从日常生活中抽取素材,真正去看一看这个沸腾的生活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苍凉和暗伤,而它们又是怎样不分彼此紧紧地缠绕在一起。



作家和好朋友走走停停聊聊的状态,在导演王圣志看来,是非常宝贵的。


可贵的是什么?是“他们在说话的时候脸上那种自然的气息,他们在真实状况下说出来的话”。

在第三集预告中,作家麦家也曾说,如果没有编剧朋友史航的加入,他是个羞于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人。

跟朋友聊天交流,不管是谁都会有倾诉欲望,可以真实地“打开自己”,梳理自己内心所想。


“而不是封锁着内心聊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,聊一些百度上都能搜索到的知识



在第一集播出之后,马原在微博上透露:


“这是个关于我个人生活的片子,它居然感动了我!我像个陌生人一样,惊讶于我终日终年生活在其中的我的家九路马堡……”

有些人可能会觉得,这个纪录片没有逻辑章法,很琐碎;


可真实的生活,不就是琐碎的么?


越来越多的人,成为实用主义者,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和关键。

我们需要看到的是,一个看似无聊荒诞的小切口,最终撕扯出对整个生命的思考;


那种从容不迫,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与全景式的宏观,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不能承受之轻交相辉映的时刻。



纪录片的精髓并不只是精良的制作水准,它看似无节制的讲述中,藏着有关人性和世界的朴素真相。


换句话说,所有试图描摹现实的影视作品都值得赞赏。

“作家的很多想法,就像直接在你火热的生活里泼一盆水。为什么泼水?是让我们不要在日常生活里面那么热切地往前走,停下来看看自己,想一想。”

导演王圣志坚信,这部纪录片最迷人的部分,不是要说明作家多厉害,得过什么奖项。


而是他们对每一个读者和观众展现了精神资源,“听完作家讲日常生活,大家会对自己的生活重新进行一次反思”。

这里面也涉及一个对诗意的表达和理解,诗意是生命在某种状态下的瞬间,它是自然流露,真情表达。

或者可以不负责任地说,只有真实,才是诗意的;

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真实会不自觉地成了某种时髦思想和审美关键。

而,这才是作家笔下悲天悯人的作品该有的情怀。



❤欢迎转发到朋友圈❤
文化咖——一个城市的文化注脚,大咖云集的人文社群。华云文化集团文化品牌,汇集高质量社群和文化活动,依托新媒体平台,聚大咖声量,传递向上、合作、共享、人文的核心价值。
编辑:叶子

热文推荐
晒旅游、秀恩爱、赚大钱?大数据告诉你谁的朋友圈在说谎2020年最新12条人生建议,来自一个做过11种工作的人春天在哪里?丰子恺为你画下整个春天我花了半小时,在书中谈了100次恋爱!9本好书,带你看世界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